悠然慧心心理咨询
预约热线
   座机:010-67086486
   手机:136-0115-1410
关注我们:

手机放不下?意志力说这个锅我不背

微信图片_20210409151756.jpg

在青少年咨询的时候,“手机游戏”和前些年的“网络游戏”一样,都是家长口中出镜率最高的关键词。

如今社会,不只是青少年,很多大学生,甚至是大学毕业以后的年轻人,也同样会被其家长如此提及。

而在这些家长眼中的年轻人大概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 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手机游戏或网络游戏上。

2. 拒绝沟通,几乎没有人能和这些年轻人有超过10分钟以上的交流。

3. 足不出户,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4. 生活作息紊乱,黑白颠倒。

5. 生活状态糟糕,不修边幅,房间杂乱。

很多时候,我对这样的家长是很同情,但也会有些无奈。他们已经想尽了所有办法却没有什么效果,甚至可能是越来越糟糕。有些家长甚至开始自己学习起了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一些东西,以期望找到改变现状的办法。

很显然,当孩子出现上面这些状况时,说明情况已经非常恶化了。家长们身处无力感的同时,似乎也只能认为孩子没有足够的意志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虽然对于改变现状没有什么作用,但至少可以找人尝试提升一下孩子的意志力,没准就管用了呢。

很多时候,我就是被家长找到的那个人。

面对家长们的无力状态,我也是不太忍心告诉他们这么做可能没有一毛钱的作用。毕竟传统的观念里,意志力意味着人们可以去克服很多困难,忍受很多痛苦,尤其在家长们的心目中学习这种事非但与痛苦无关,而且还是一件关乎未来和命运的头等大事。而更多对现在年轻人的评价也会有诸如此类的声音:现在的孩子太娇贵吃不了苦,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太差,现在的孩子意志力太薄弱了,等等。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工作者,我对这样的结论会非常谨慎。毕竟,关于人的意志力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有争议的一个领域,而传统的观点和科学研究结论之间,往往也有着很多的差异。

微信图片_20210409151812.jpg

01

意志力到底是什么?

先来看看意志力(willpower)的概念:

意志是个体自觉确定目的,并努力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心理倾向,是决策心理活动过程中重要的心理因素。

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个概念并没有什么争议,不是因为这个概念已经被公认,而是因为它的实证研究非常之困难,以至于没什么科学家愿意去做相关的研究。所以直到现在,关于意志力的研究也没有一个经典的研究范式。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有太多因素可能会对人的意志力有影响,比如自我管理、自我效能感、专注程度、抗压能力、目标感、成就动机等等。而且大脑机制的研究也无法锚定对人的意志力起到作用的脑功能区域。换句话说,人的意志力究竟是什么,是如何发生作用的,都是在一个黑匣子内。人们只能看到外在的行为表现,而无法知其内在的过程。

因此,即使以传统的观点去看待意志力也不能说有什么问题。比如国内的学者会编制针对学生的意志力量表,并进一步去研究意志力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而另一个比较关注意志力的领域是对运动员的意志力品质的研究。这两个领域都是能够凭经验直观的看到人所表现出的意志力品质对于成绩的影响。

但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普通人,或者说是正常人的研究,如果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来说,就很难确定意志力在这个过程中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更不能简单的以意志力不足来解释症状的出现。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对于意志力的影响因素有几个比较大的争议:

首先,是意志力可以预测日后行为的争议。

争议主要是针对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这个实验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斯坦福大学 Walter Mischel 博士设计。实验对象是3-5岁儿童,每个孩子会被单独关在一个小房间里,面前放一个棉花糖。工作人员会告诉他们:棉花糖可以吃但如果你等待15分钟,就可以得到两个棉花糖。如果你抵制不了诱惑,把手上的糖吃掉,你就什么也得不到了。

之后研究人员会追踪观察这些儿童在10年,20年,40年后的学业表现以及人际关系等等。然后Mischel博士得出一个结论:那些能够等待研究者回来的孩子,拥有更强的意志力—— 他称之为延迟满足的能力,因此,他们抵抗诱惑的能力更强,故而,长大之后,在社会上取得成就的可能性也会更高。

这个实验结论之所以会有争议,是因为科学家们发现其实验结论无法进行重复验证。这种争议持续了多年。比如在2013年,一项发表在 Cognition 期刊上的文章提出:棉花糖实验没有剔除一个重要变量,那就是孩子们对研究人员的信任。文章认为,如果孩子所处的环境更安稳、更熟悉,且他们能确信研究人员会带给他们第二颗糖,那选择「延迟满足」的孩子人数会大大增加。类似的实验结论还有很多,以此来对延迟满足的作用进行质疑。

因此,目前科学界对于棉花糖实验持比较谨慎的否定态度。

其次,是对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争议。

1998 年,心理学家 Roy Baumeister做了一项关于意志力的实验

他烤了一堆巧克力小饼干,然后叫一堆饥肠辘辘的学生进来。其中,A 组学生可以吃美味的巧克力饼干,B 组学生只能吃旁边的小萝卜。接着,再让他们去做一道极其复杂的题目。

他发现:A组学生平均放弃的时间是 19 分钟,而 B 组学生放弃的时间是 8 分钟。Baumeister 解释道:这是因为 B 组参与者在控制自己「不吃饼干」时,已经耗费了大量的意志力,所以,他们做题时,控制自己「不能放弃,我要坚持」的意志力就会减弱,从而更容易放弃。基于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成果:自我损耗理论(Ego depletion)

自我损耗理论认为意志力是一种心理能量使用就会消耗。它的生理基础是糖,当人的血糖低的时候意志力会比较薄弱。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样,可以通过锻炼来加强。

这个实验结果很快就被质疑。一方面,科学家们表示很难复制同样的实验;而另一方面,科学家们会认为人的意志力损耗是可以被克服的。比如有的人通过研究发现,只要把人放到强有力的领导岗位上,甚至是付钱让他们加倍努力,都能让他们持续的展现出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是说,人的意志力损耗可以通过激发人的内在动力等方式被抵消掉。只不过这种抵消方式并不是无限的,人的意志力始终有一个极限存在。

最后,是关于成瘾者到底有没有能力控制自己行为的争论。

这个部分的争议直接关系到临床心理工作的内容。

以尼古丁成瘾或海洛因成瘾为例,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这些会改变大脑的某些组织结构,从而改变神经递质,让人失去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但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成瘾者任何大脑内部的变化,都不会导致他们失去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成瘾者之所以难以选择放弃毒品或香烟,只是因为这些东西长时间对大脑的影响,已经让他们潜移默化的习惯了他们给自己带来的快感。

对于这个结论的争论实际上正是关于成瘾者到底是因为生理的原因为主导成瘾,还是心理的原因为主导成瘾。而这些研究的结论,往往与实际的临床心理个案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会在接下来的部分进行详细的阐述。

微信图片_20210409152822.jpg

02

意志力的温床——自我安全感

从影响意志力的诸多因素中,我选择自我安全感来进行解释,是基于我对绝大多数沉迷于手机或网络游戏的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工作中的发现。虽然这个说法并不具备足够的严谨性,但我相信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

仍然以饱受争议的棉花糖实验为例。

以纽约大学的认知科学助理教授 Tyler Watts为首的几位教授重新对棉花糖测试进行了研究。

在新的实验里,Watts 他们测试了900多个孩子,而且这些孩子来自各种社会背景,他们的父母的种族,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有较大差别。900人中有500个孩子的母亲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从取样来看,这项新的研究更能反映社会的整体面貌。

在分析了结果后他们发现,能够预测一个孩子延迟满足水平的最佳指标,不是别的,恰恰是他们的家庭收入。换言之,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意志力。

事实上,早在1974年,Mischel博士自己就曾注意到这个现象。在对特立尼达岛上的社会地位较低的黑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Mischel博士发现如果分发奖励的人是白人,黑人就更可能马上拿走当下的奖励,而不是等诺言在未来兑现。因为在当地,白人长期以来对当地居民不信守承诺,白人就是“分分钟变卦”的代言人。

很显然,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孩子有更好的意志力,恰恰是因为他们较少感受到失去奖励的威胁。如果一旦感觉到环境的不安全,包括成人在内,就会更关注当下能够得到什么,而不会期待未来更多的回报。

我在这些青少年或年轻人的个案中,很轻易的就会发现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通常指的是他们的家庭环境——在他们看来可能时时充满了“危险”。这些危险绝大多数是心理层面的危险,有时也会有身体方面的。

一个人,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从一个社会功能正常的状态变成丧失社会功能的状态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在家长的眼中,仿佛只是很短的一个时间段,然后孩子突然就变成这样了。有些家长会意识到孩子的情况逐渐变糟糕的过程,但并不清楚在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

而且,很多家长意识不到另外一件事:他们所感受到焦虑、失望、无力、绝望的过程,孩子已经先一步经历了。而他们之所以可以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等于把这个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完全的丢给了家长——即使他们未必信任,但这似乎是唯一的办法。只不过,家长无法继续把这个问题丢出去,他们必须承受这一切。

我曾经去了解这些孩子在网络上主要做些什么,或者说玩什么游戏,绝大多数孩子会喜欢玩团队配合的PVP竞技游戏,比如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和英雄联盟之类的游戏,或者是通过团队合作战胜电脑NPCPVE游戏,几乎没有人会沉迷于类似消消乐、连连看这样的单机游戏。从这些内容中,我可以看到他们沉迷或者说为了逃避现实的部分,恰恰是因为他们内心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可以让他们感觉到安全,甚至有成就感的,可以进行交流的环境。

为了能够在游戏中建立起这样的环境,他们要做出很多努力来改善自己的游戏技术。他们并不是没有意志力,他们只是把意志力用在了自己认为需要的地方。一旦他们成功的建立起这样的感受,就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行为,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游戏技术,让游戏内的环境对他产生更多的成就感。这个情况恰恰印证了之前所说争议部分的结论:成瘾者并非没有意志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有能力去选择自己更需要的东西。之所以看起来他们无法自控,也正是因为他们的选择无法被绝大多数人理解。毕竟人们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去选择那个看起来就是错误的选项。

但他们真的快乐吗?

没有吸毒的人会觉得自己快乐。他们也不会觉得自己是真的快乐,他们的内心始终有一大块无法处理的痛苦存在。他们之所以逃避现实,是因为他们如果不逃避,可能会让自己长时间陷入痛苦中而崩溃。

微信图片_20210409152845.jpg

03

改变的契机,不在于意志力而在于与环境的交互

我曾深度参与过一个针对小学低年级“问题学生”的项目。这些“问题学生”是由低年级的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选出。他们之所以被贴上这样的标签,是因为他们在课堂纪律以及学业表现方面与其他学生差别较大。

这个项目的进行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将选出的学生作为辅导的主体组成一个小组来进行正常的心理辅导活动;其次,对这些学生的班主任以及其他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最后,是这些学生的家长在被培训后,受邀请参与一定的课内活动和平时在家的日常行为记录。

项目的主导老师的方案中最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为这些孩子创造一个安全不会被批评指责的环境,不只是小组内的环境,还包括一定程度上的班级环境和家庭环境。比如,老师在小组活动时,会对学生的积极行为作出明确及时的积极反馈和奖励;培训家长在记录孩子行为的时候,只记录孩子计划完成的内容;培训老师只对学生良好行为进行正面反馈,等等。

经过6周的持续辅导之后,我们发现,学生的变化有一个非常不同的情况。家长配合最好的学生的变化是最明显的,已经可以和其他学生一样表现出正常的学业状态和纪律状态。而家长配合最不好的学生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我非常佩服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智慧,因为这位老师并没有学习过任何心理咨询的技能。但她的理念却与临床工作的部分非常一致,并且能够非常有效的激发孩子意志力的发展。

事实上,创造一个安全环境不只是对于人的意志力的发展,是人所有心理功能发展的重要前提。就以动力性治疗为例,为来访者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是治疗工作能够有效的一个基本前提,稳定的治疗师带着稳定的治疗态度和治疗状态,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工作之后,才能够让来访者感受到可以不用逃避的方式去处理内心巨大的痛苦。如果来访者的生活环境越恶劣,那么重新建立安全环境的困难就会越大。

那么安全的环境到底要如何建立呢?是不是像那位智慧的老师一样做就可以呢?

我之所以会非常佩服这位老师,不仅在于她总结出这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最难能可贵的是,她可以在面对学生出现各种“状况”时,依然可以给出积极的反馈。注意,积极的反馈并不是不管什么样的行为都给与正面的反馈,而是针对那些学生真的做出那些“目标行为”时,才给予反馈。换句话说,这位老师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在关注每个学生,并且不受学生的“非目标行为”的影响。而能不受“非目标行为”影响,才是整个过程中最困难的地方,也是所有老师和家长真正难以做到的部分。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里,对这个做法称之为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个也是所有心理咨询最基本的价值观。任何带有价值倾向的关注都会让我们失去对于孩子真正的理解,以及错过孩子真正的困难和痛苦。

孩子的家长之所以难以做到,是因为家长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解决的焦虑和痛苦会让家长无意识的去回避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却恰恰在孩子身上出现。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家长长时间无意识的想法与行为在和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交流模式。孩子陷入这样的困境中,也恰恰正是这种交流模式问题的体现。

所以要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为孩子创造安全的环境,家长首先要去解决自身影响环境的问题。毕竟,家长才是能够主导环境状态的那个人。

微信图片_20210409152836.jpg


综上,我认为人的意志力是与生俱来的,意志力的锻炼也是会在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中随之发展。而之所以每个人会展现出不同的意志力状态,除了个体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差异之外,更主要的在于他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以及如何与环境中的重要他人进行交流。因此,不要再用意志力去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他只是把他的意志力用在了其他地方。

qrcode_for_gh_8a686e1b98b2_344.jpg

长按关注悠然慧心公众号,刚好让你更好

如您有任何需求,

请致电悠然慧心24小时咨询热线:010-67086486